156 2585 3063

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
采访我国**的聚酰亚胺材料专家丁孟贤
日期:2023-07-24  人气:693

    聚酰亚胺为耐热高分子材料,它以薄膜、纤维、塑料、复合材料、黏合剂、泡沫、分离模、光刻胶等材料形式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机电、化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开发、利用聚酰亚胺,并被列入 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应用前景已得到充分认识,被称为“解决问题的能手”。甚至有人认为“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高集成微电子技术”。

    从事聚酰亚胺研究的丁孟贤,在国家科研机构工作达50年之久,可是真正将这一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却是一家民营企业。他说,民营企业的活力,给了他第二个春天。

    丁孟贤1937年4月17日出生于温州城区涨桥头一个普通家庭,曾经在吉士小学(后改名四营巷小学)读书,后转学康乐小学(今瓦市小学),初高中毕业于温州中学,1956年考入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工业系。1961年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直至2007年退休。1980年至1982年间,他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化学系J.K.Stille研究组从事耐高温高分子催化剂合成。

    丁孟贤是国内最早从事聚酰亚胺研究的科技人员之一。他开辟的以氯代苯酐为共同原料合成一系列四酸二酐及聚酰亚胺的路线,实现了以邻二甲苯氯代,空气氧化为氯代苯酐,最后以蒸馏法分离,获得高纯度3-和4-氯代苯酐的中试(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这是世界上**条中试线,也是能够同时生产氯代苯酐两个异构体的最经济的合成路线。此外,他还从事旋光性高分子研究,发现了螺旋诱导不对称聚合及螺旋选择不对称聚合等现象,首次合成了旋光性聚酰亚胺。

    2008年,他的研究成果被转化为生产力,并由深圳惠程电气公司投资4.5亿,在长春、吉林两市建起世界上**一个综合性的聚酰亚胺材料生产体系,他任总工程师,并继续创新开发出多项新产品和新工艺流程,这些新成果都属世界先进水平。

    他已出版280万字的两本专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已获得包括美国专利在内的30多项专利,另有4个国际专利正在申请中。他还曾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四等奖各一项等。1988年评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1992年为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长春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他还曾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日子,也是喜悦的日子。这些天,温州中学、瓦市小学分别迎来了建校110周年、100周年校庆。当年的学子从四面八方汇聚母校,回忆当年难忘的日子,给母校献上美好的祝福。

    丁孟贤小学毕业于康乐小学,中学毕业于温州中学。为此,他特地从遥远的东北归来拜访母校,探望老师,与老同学欢聚。热心读者宓配乔先生引荐我见到了他。采访中,作为科学家的丁孟贤对民营企业给他的活力和鼓舞,也感染了我。我们是生活在中国民营企业大本营的温州人,而他从科技方面对民营企业情有独钟,仿佛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十年坚持没白费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经济特色,置身其中,我们确实感受到民营经济的勃勃生机,您说民营企业给您带来第二个春天,真有点叫我震惊。因为,作为国家科研人员,国家给科研单位一直是很支持的。您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感触? 

丁孟贤:我从1964年开始参加聚酰亚胺技术产业化工作,先后5次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都是资金短缺,不得不半途而废,重新从零开始。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国科研领域是很常见的。一个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需要3个条件:首先是研究成果要成熟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要适合产业化,研究人员不了解产业的情况,仅仅是实验室的初步结果是不够的;其次,投资者要对项目有充分的了解,本身要具有消化研究成果的能力,光听说能够赚钱也是不够的;第三,要有充足的资金,成果转化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挫折,要能够坚持下去,直到成功,半途而废就是回到起点。 

2008年惠程公司给了我们产业化的转机,对我们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投资。这是不简单的,首先是投资者对项目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才能够坚定不移地支持技术人员克服困难,直到成功;其次是有坚实的研究积累,尽量少走弯路,引导项目到达成功;再是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可以在短短的4年中、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些成绩包括打通了1000吨氯代苯酐生产流程、建成了千吨级普通耐热聚酰亚胺纤维全连续生产线、300吨聚酰亚胺纸设备在年内试车、高强聚酰亚胺纤维试验成功等,实现了我们研究人员能够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支持国家创新性产业的夙愿。为此我们曾花费了50年的心血,怎么不让人感概不已呢。 

记者:作为科学家,一生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服务。2008年的新转机,这是您的大幸,是聚酰亚胺的大幸,也是民营企业的大幸。那么,您从大学出来就开始研究聚酰亚胺,当时您为何选择聚酰亚胺作为研究方向? 

丁孟贤:一个科研人员能够选定一个方向,并值得为之奉献毕生的精力是幸福的。我们这代人经受过外国人欺辱、民不聊生的苦难,爱国、强国之心深植在心中。我毕业于被称为“化学工程师摇篮”的华东化工学院,我们的理想就是要在化学工业上有一番作为。 

我们读大学时,正值“大跃进”时期,**的热火朝天确实感染了我们。当时学校要我们学生大胆设想、大胆创造,投入到“大跃进”中去。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研究耐高温橡胶的任务,我们也开始对耐热高分子材料有了概念。后来,我也知道国外在研究聚酰亚胺,并成了新的热门,我对聚酰亚胺的研究也特别感兴趣。因此,大学毕业时我要求去长春,可以说就是为聚酰亚胺而去的,而且始终以聚酰亚胺的产业化的要求开展研究。幸运的是在我退休之后,遇到了惠程公司高管,这50年的坚持没有白费,的确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 

幸福皂“熏”出化学家 

记者:哦,您是幸运的,从读大学到工作分配一直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您报考华东化工学院是不是在学校时就选定有机化学作为专业,这种选择与家庭有否关系?能谈谈您的父母吗? 

丁孟贤:我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人也没有太高的文化底子,更没有多少现代的科学知识基础,但父辈对科学技术的崇敬和向往深深影响了我。我父亲和叔叔创办的家庭肥皂厂,以质量胜出,生产“幸福”等牌子肥皂,在温州颇有名气。肥皂生产在当时社会上,也算是化工专业了吧?也许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便对化学感兴趣。另外,温州中学的童平生老师的化学课也激起了我对实验化学的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专业。 

我父亲是一个很出色的管理者,他了解我的工作后就强调,“你们研究的材料关键是保证质量”,他还对如何开拓市场给我举了很多例子。我二叔始终在生产**线,与工人打成一片,对生产做了很多改进。我三叔很有创新头脑,我的专业就是他给选的,我至今为他没能得到深造感到万分遗憾,他是很聪明的。我是我们家**个大学生,更是**个到中国科学院工作的人。记得大学毕业离校的那天,一同学认真地对我说:老丁,你是我们班**到科学院工作的,你可不能让科学院把你撵出来啊!所以我对工作的敬业、勤业精神是很高的,始终认为这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搞科研就要创新,能力不够,哪怕小范围,也要做出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特色。

记者: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科研是寂寞的,非坐冷板凳不可。半个世纪苦苦钻研,是一辈子的付出了,您获得劳动模范的称呼也是实至名归,能给我们读者谈点可借鉴的经验吗?

丁孟贤:说老实话,能够坚持50年做一件事,主要还是靠兴趣。我开玩笑说,除了生活上的爱人之外,我还有个工作上的爱人,那就是聚酰亚胺。我关心聚酰亚胺肯定比关心生活上的爱人多得多。当然还有科学院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使得我可以不经过批准“偷偷”去试探一些想法。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在我科研生涯中有两个时期最重要,一个是大跃进,那时提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我们当然不会像当时一领导要求的那样“科研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胡搞”,但那时虽然还是学生,但学校放手让我们提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只要有可能就去试,大大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第二个时期是“文革”,那时除了应付一下政治运动外,我基本上都在实验室做实验,没有经费问题,也没有那么多人管我。现在的一些主要成果的最初想法就是在那时萌发出来并得到初步验证的。至于得到了一些荣誉,一直使我内疚不已,因为我觉得并没有太多的贡献,我希望能有机会补上去。 

盼与家乡民企合作 

记者:您的科研成果在民营企业得到了开发投产,我认为其意义大于经济价值。目前民营企业遇到了一些发展的新问题。而您却在民营企业中受益,您的切身体会是什么? 

丁孟贤:说得很对,民营企业的创新价值,其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因为这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翻身仗。我在民企待了快5年了,深深体会到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干事业是多么困难,尤其是使创新性的成果产业化。民营企业家要有长远的眼光,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在达到一定的资金积累后转化为实业家,也就是把赚到的钱做对国家、民族、人类有意义的事。 

10年前我曾参加过温州市有关的座谈会,对于当时温州一些老板只知道赚钱,忽视技术创新颇有看法。我认为对于创新性企业,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扶植,因为一种新材料的应用是需要时间的,我国民营企业的实力还比较弱,没有外部的支持,要自己撑过3~5年是很困难的,千万不能使辛辛苦苦得到的成果半途而废!创新不仅是一个企业更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整个社会提高创新意识。 

记者: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眼下温州民企面临创新转型问题,我觉得民企舍得大投资将您的科研成果投产,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您对温州如何利用科技成果有何高见吗? 

丁孟贤:我做材料几十年,觉得在我国对新材料的利用格外困难。原因是有的用户往往说不出自己对产品性能指标的要求,而喜欢拿国外产品来比较,要求我们的产品与国外某产品完全一致,甚至颜色也一样。 

其次是不管性能如何,价格一定要比原来的低,真是“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价格是与产量有关的,在订货不大的情况下,让一个刚起步的企业放弃起码的利润是不现实的,这个“死结”我们已经经受了几十年,大大阻碍了创新产品的开发。温州民企正面临转型创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民营企业,重振活力应该更多用地利用新型材料,创出新型产品,要勇于冲破由外国产品设置的“天花板”,开创出我们自己的新产品! 

记者:退休之后,您迎来了科研的第二个春天,现在身体也很好,将来的前景十分喜人,您能谈谈您的新打算吗? 

丁孟贤:我们是从事新型材料开发的,只有采用新型材料才能够生产出新型产品,也才能获得高额利润。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接下来是市场的开发和拓展。虽然这对我是陌生的事,但我还是有信心与大家一起,将性能优越,价格合理的新型材料推向市场。

tags标签: 聚酰亚胺 丁孟贤
在线QQ
关注我们

微信

返回顶部